1 不同饲养方式下猪常见疾病的发生情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不同饲养方式下猪常见病的发生情况见表1、表2、表3。从上表可以看出,感染率、阳性率、全国不同地区猪常见病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饲养方式下其发病率、阳性率、感染率均不同。 即使同一地区也存在一定差异; 与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户相比,大部分地区的疾病感染率、阳性率、发病率均低于散养猪场。 但在一些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瘟发病率高于散养户。 例如,山东省规模化养殖场猪瘟发病率为58%~78%,散养户猪瘟发病率为37%~73.77%; 湖南省规模养殖场生猪伪狂犬病感染率为58%~78%。 79.3%,散养户为48.3%; 云南省规模化养殖场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率为0-75%,散养户母猪繁殖障碍发生率为0-20%; 猪衣原体,江苏省、云南省规模化养殖场感染率高于散养户; 其他如肺炎支原体(江苏盐城)、副猪嗜血杆菌(四川省)、猪弓形体病(上海、重庆)、猪球虫病(云南省)等,规模化养殖场高于散养养殖户。
2 不同饲养方式下猪常见疾病的发生及分布
不同饲养方式下猪场常见病的发生及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养猪场均发生多种疾病,但种类和感染情况不同。两者的常见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发病率不同,发病模式(如发病年龄、发病对象等)也不同。
3 不同饲养方式下猪常见病流行情况分析
3.1 散养户猪病多发原因
目前,散养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疫情频繁发生,抗体水平低下或不均匀与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生物安全(选址和规划布局不合理、饲养方法和饲养系统不科学、防疫意识淡薄、饲料和饮水管理不规范、废弃物处理不科学、未能有效消灭生物害虫等)做得不够。消毒不规范,生物防治技术不达标,药控技术不规范,猪病监测不足,饲养管理水平较差。 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和散养猪场之间的疾病发生频率、类型和模式存在差异。 不同规模的养猪场,猪患某种疾病的比例不同,这与其管理水平有关。 集约化猪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好,加上严格的消毒措施,因此感染率、阳性率和发病率均低于散养猪场。
3.2 生猪产业未来发展方向——适度规模
农民养殖分散,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 因此,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也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稳定市场价格、落实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散养户未来主要发展模式有:一是加入养猪合作社; 二是追随龙头企业; 第三,家庭牧场。 规模化养殖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一定要适度。 适度养殖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率,降低市场风险。 这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 具体尺度确定方法可参考洪令民等。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猪育种分会原主任委员王林云在第四届全球生猪产业论坛上提出了几种适度的养殖形式:1)年饲养母猪10至30头,出栏生猪200至600头,2对,自繁自养; 2)饲养母猪50~100头,年出栏生猪1000~2000头,夫妻2人,自繁自养; 3)饲养母猪200~300头,年出栏生猪4000~4000头。 生猪6000头,从业人员3至5人,自繁自养; 4)公司加农户模式:如重庆养猪120模式、湖北养猪150模式、温氏模式等。
3.3 规模化养猪场与散养养猪场发病率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近年来的文献分析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同饲养模式的猪场发病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猪群健康状况的差异。 范福浩(2014)对我国生猪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47.8%的生猪处于不健康状态,而这一数据主要基于全国大型养猪场。 散养户饲养的生猪健康状况更不理想。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笔者实验室检测为例,规模化养猪场的常见病抗体水平和均匀度基本高于散养户; 李霞还报道,不同猪场使用相同人员免疫、相同疫苗、相同剂量、相同免疫时间、相同采样时间,猪瘟抗体合格率存在差异,大规模为76.42%农场和散养家庭的比例为 71.92%。 规模养殖场仍有部分生猪42日龄。 它只有保护力,而散养农户在42天龄时基本没有保护力。 其次,饲养管理水平、抗体实时监测、猪场环境、药物滥用、防疫观念、饲料营养、饲喂制度等都会影响猪的健康状况和免疫力,造成猪只的健康状况和免疫力下降。不同的饲养方式对同一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规律存在差异; 最后,与疾病的特点有关。 例如,集中养猪场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概率很高,因为感染率与饲养密度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