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离307省道,行驶在蜿蜒的水泥路上,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渊。 过了急弯,爬上陡坡,随着海拔从不足1000米上升到2500多米,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瓦古乡扎干罗村的招牌终于映入眼帘。 又转了几个弯,爬上一个斜坡,就听见山坳里传来读书声。
“那是谢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杂干罗村党支部书记吉克·古克说,他最喜欢听到这个声音——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场景终于在他身边实现了。 孩子们都有美好的未来,杂甘罗村也有美好的未来。
循着声音,杂干罗村小学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是半山腰上的一栋活动板房。 屋前那片狭长的平地就是操场,操场上空五星级的红旗迎风飘扬。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退役军人谢彬荣在这里任教5年多,已成为扎根大凉山的“铿锵玫瑰”,给大凉山深处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为梦想而来,成为杂干罗村影响最大的老师
身穿迷彩服,留着齐耳短发,谢彬荣时刻保持着军人的整洁。 课堂上,孩子们积极解答她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下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完全融入了大山。
“我父亲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退役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谢宾蓉说,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有两个梦想:参军和教书。
谢宾荣在给学生讲课。雷健/光明影业摄
高中毕业后,谢宾蓉如愿考入四川师范大学; 毕业后,她参军,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了20年。 2013年谢斌荣退役时,她已是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并晋升大校军衔。
完成参军梦想后,谢斌荣的另一个梦想在他的脑海中清晰起来:“我在大学实习期间只当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国家培养了我,我希望我的技能还能继续发挥。”被投入使用。”
谢宾蓉想起小时候父亲常给她讲的“怡海联盟”的故事,她想把自己的支教目的地放在大凉山。 经过详细了解,大凉山急需老师,她便应运而生。2014年,她剪掉了长发,收拾好行囊,来到了大凉山。
刚来的时候,她没想到会在这里待了这么多年。 最初,她在凉山州首府西昌附近的一所小学任教。 教学条件差、学生基础差是预料之中的。 她到处筹集资金,修缮教室,带领全校师生清理环境,让校园焕然一新。
那年年底,正当谢宾蓉准备回家乡时,她被调到当地中心学校督考。 谢宾荣发现,即使在教学条件较好的中心学校,孩子们的试卷仍然大面积空白,有的孩子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她的心又一紧——改变校园环境相对容易,而好老师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
她留下来了。 她的教学支援延伸到了教师更紧缺的山区。 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她来到了杂干罗村。 该村距离著名的“悬崖村”仅20多公里,是大凉山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谢宾蓉到达当天,吉克古克开着面包车来接她。 那时还没有水泥路。 山壁上只有村民用铲子挖的一条土路。 面包车上山时必须提前加速。 路又陡又弯,车窗外就是没有护栏的悬崖。 谢宾容紧紧抓住扶手,咬着牙,不敢看窗外。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辛,车子终于到达了村委会。 她告诉吉克古克,她宁愿多花半天步行去那里,也不愿再坐车。
吉克古克心里也在嘀咕:村里的条件太艰苦了。 老师们一一来,又走,没有一个留下来。 时间最短的那个,到村三天后就悄悄离开了。 谢老师是村里第一位女教师。 她还能呆多久?
“我是一名军人,有什么困难可以困扰我?” 谢宾蓉毫不犹豫,把行李放进了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开始了她在村里的教书生活。
“没想到,谢老师从来没有退缩过,她在我们村教书五年多了,成了孩子们的‘谢妈妈’。” 吉克古克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经24年了,谢老师是他迎来的第25位老师,也是驻村时间最长、对杂干洛村影响力最大的老师。 她改变了村民们的看法,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 人们一整天都对她感激不已。
从洗手课开始,孩子们还有艺术和体育课
彝语中,“扎干洛”指的是牛羊走过的路。 长期以来,扎甘洛村以放牧为主要生计。 但山区、高原少,草场能养活的牲畜十分有限。 孩子们常常需要把牛羊赶到很远的地方去吃草,然后才能去上学。 他们经常迟到并逐渐不愿意去上学。
谢宾荣刚到时,杂干罗村小学只有10名学生。 他不会做两位数加减法,也不会说普通话。 他在课堂上随意走动,10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加起来才100多分……谢彬荣万万没想到,这些六年级的孩子只掌握了100分左右。 一年级基础知识。
女孩是家里的长女。 她经常逃学去放羊。 谢宾蓉带着“翻译”到她家做客。 她告诉父母,这个孩子很聪明,好学。 不学习真是可惜。 她学习努力,长大后可以帮助弟弟妹妹学习。 他们将来都会成功。 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感动了父母。 后来,初中毕业后,孩子考上了成都的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就这样,她“抓住”了不想上学的孩子,把他们一一带回了班级。 孩子们听不懂,她就用孩子们最熟悉的土豆、核桃等作为教具,教他们加减法。 她还自己创作歌曲教孩子们拼音和汉字,把课文改编成情景喜剧,让孩子们自己导演、自己表演,鼓励他们大胆说话。 她的课很有趣,经常有一些不在学校的孩子趴在窗边听。
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家长们也看到了谢老师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都愿意送孩子去学校。 第二年,杂干罗村小学重新开学时,有一个一年级班,有30人。 当时最大的孩子已经12岁了。
开学前几周,谢斌荣没有安排上课。 相反,她从洗手课程开始。 她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 她还教学生们军姿站立、队列行走、广播体操等,让他们明白规则,讲礼貌,养成良好的礼仪。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 很快,白发苍苍的孩子们就变得头脑清醒了。 他们还回家教父母如何洗手、洗脸,逐渐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开放的视野,才有信心改变贫困面貌。”谢斌荣说。
除了语文、数学、道德和法律课程外,谢宾荣还为学生开设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 2020年初,在谢彬荣的感召下,退役军人倪红阳也来到杂干罗村与她一起支教,为孩子们提供象棋、围棋、电影欣赏等课程。
刚来的时候,倪红阳发现孩子们对山外的世界知之甚少。 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常见的事物对他们来说太抽象、难以理解。 “拓宽视野的课程比较难选,但这也凸显了提供这些课程的必要性,”他说。
孩子们基础差,学得慢,谢宾荣等人就带着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巩固。 如果时间不够,他们就会利用晚上和周末给孩子们补课。 他们还带领孩子们排练节目,参加“六一”儿童节演出,带领孩子们一起包粽子、糯米糕,带领孩子们到西昌、重庆等地游学参观山外的世界。
今年进入五年级的孩子们阅读兴趣很高,图书角的书籍总是在流动。 他们用画笔描绘家乡美丽的面貌,构图充满美妙的想象。 谢宾荣为每个孩子颁发了“纪律之星”、“体育之星”、“进步之星”等证书,让孩子们充满自信,不断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每个孩子都应该受到鼓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谢宾荣说道。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感冒了,打了一个又一个喷嚏,手指被车窗玻璃夹住,脚底被钉子钉住。 由于马上就要开学了,我还得回山上。 今年暑假结束,谢彬荣告别家人,不顾伤势返回大凉山。
她的女儿在上海,她的丈夫在重庆。 谢宾蓉已与家人失散已久。 像候鸟一样,她只有寒暑假才能与家人团聚。 她说:“孩子们需要我,跑来跑去没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杂干罗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人们搬进了新家,校舍在原来的土坯房旁边改成了新的板房。 村里有“一村一童”学前教育点,“学前学普通话”不再难。
虽然条件还是很艰苦,但是比几年前已经好很多了。 回想起几年前的杂干罗村小学,谢宾荣仍记忆犹新: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土坯房的窗户没有玻璃,三四层被子也不暖和。 早上起床时,连门闩都被冻住了; 夏天雨水多,房子经常漏水; 老鼠不怕人,晚上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吵得我睡不着。 甚至还有毒蛇爬进房间……
“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需要我,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谢宾荣说道。
寒假里,谢宾蓉收拾好行李,准备下山与家人团聚。 这次行李多了,负担也大了。 一些村民看到了,以为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他们站在她的门前,眼里含着泪水,用蹩脚的中文反复说:“我们的宝宝需要你,请留下来。”
她告诉村民们,放完寒假她一定会回来的。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她陆续接到村民电话,让她回去。 谢宾荣感慨万千:“家长们开始把宝宝叫回来帮忙上课,现在却担心宝宝没有老师教。这个变化是巨大的,他们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凉山教育大有希望啊!”
当谢宾荣如期回到杂干罗村时,孩子们和家长们都松了口气。 他们热切的目光也让谢彬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梦想。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COVID-19疫情影响,谢斌荣无法按时返校,谢斌荣仍然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坚持学业。 直到大家回到学校,孩子们没有缺课。
“我们一天天长大,你却一天天变老,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让你开心!祝你教师节快乐!” 今年9月10日上午,正是早读时间。 谢彬荣一踏进教室,孩子们就整齐地念着黑板上写的祝福。 声音洪亮而干净利落,显然是经过精心排练的。 这份简单而真诚的“礼物”,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让谢宾蓉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她谈起孩子们时,眼睛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脸上绽放着笑容。 她说,几年前,孩子们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听不懂,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懂事、懂得感恩的大人。 她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短评:闪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全国道德模范谢宾荣退伍后,毅然前往条件艰苦的四川大凉山任教。 走过冬夏,她用自己无怨无悔的辛劳,为贫困孩子们带来了知识,点燃了希望。 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谱写了爱人民、追梦的辉煌篇章。
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保家卫国、教书育人,都是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事业。 谢宾蓉从小就立志参军、教书,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当祖国需要她参军时,她义无反顾地参军,为祖国边防奉献自己的一切。 她的大校、高级工程师军衔体现了她对国防事业的贡献。 刚刚退休的她,又转身投入脱贫攻坚战。 她既是大凉山脱贫攻坚的见证者,也是最前线的参与者。 她真正融入了时代潮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愿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 “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参军了,本来应该当一名老师的。” 谢宾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在部队服役20年,她仍然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回馈社会、回馈党、回馈国家。 她不畏惧大凉山的艰苦条件,主动奔赴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因为“孩子们需要我”,她义无反顾扎根在大山深处,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帮助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扶贫先养智,脱贫先治愚。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基础。 谢宾荣的到来和坚持打破了杂干洛村“越穷越不需要教育、越不需要教育越穷”的恶性循环,让村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她不仅教给孩子们课本知识,还帮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也让他们努力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被人需要就是幸福。” 谢斌荣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各界树立了优秀榜样。 (作者:周红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