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公司规模重回3.8万人,并在今年的发布会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上马是上海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11月26日,第27届上海马拉松,2万名全程马拉松选手与1.8万名健身跑者从外滩金牛广场出发,用奔跑的脚步描绘出一幅流动的城市风景画。
严谨的细节、细致的服务、热烈的氛围、各方面的支持,全体跑者与工作人员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首个在中国举办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
上海马拉松起跑线外滩全景。澎湃新闻记者朱伟辉摄
“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
“说实话,这么长时间后重新回到3.8万人的规模,我们整个赛事团队都非常激动和兴奋,每一个细节对于取得好成绩都至关重要。”在徐家汇体育公园庆典广场,正准备从观看区前往颁奖现场的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罗文华说。
就在几分钟前,来自肯尼亚的基普丘姆巴以2小时05分35秒的成绩打破了上马的赛道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最佳赛道纪录。
在这名特邀精英跑者身后,另外三名精英跑者也相继冲过终点,成绩都在2小时06分以内。
基普丘巴赢得了冠军。
在罗文华副主任看来,时间和人数上的绩点之所以能有显著提升,关键在于细节。
“首先,我们继续使用蓝色跑道,同时简化了桥梁段,调整了转弯处。赛道的调整是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基本保障,细节和精细化服务是关键。”
罗文华提到的蓝色助跑线,是上马注重细节的最好例证。自2015年起,上马就引入了这项“蓝色助跑线”技术。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绘制这些看似简单的蓝线,需要经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的路线测量工作由中国田径协会聘任的国际B级测量师胡新民负责。
比赛开始前约两周,赛车队在测量员的带领下出现在赛道上,用自行车和安装在前轮轴承上的一种名为“琼斯计数器”的测量工具反复进行测量。
“我们会用一整夜的时间,反复测量符合马拉松比赛要求的最短路线。”王光宇说,测量员要遵循最短距离原则,走一条直线、一条切线,这对测量员的工作经验和骑行水平都是极大的考验。
正是得益于这些幕后英雄们夜以继日的付出,也得益于组委会在后半程对多条赛道的调整优化,上马精英跑者们不断刷新纪录,让上马再次成为全国速度最快的马拉松赛事,“上马速度”再次接近世界系列赛的水平。
一名跑步者推着一名孩子。
“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如果说2小时5分35秒代表了上马的绝对速度,那么12%和28%则代表了上马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
半程马拉松赛事取消后,上海马拉松更加专业化、精英化,但仍是全球跑者的狂欢节。
据今年上海马拉松官方统计,3.8万名参赛选手中,外籍选手占比12%,另外,中国选手中有1万名来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占比28%。
“时隔三年,终于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跑友们来到上海跑马拉松,真的很开心。”2018年开始跑马拉松的赵薇薇,已经加入了全国各地的多个跑步团,还因跑步结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她戏称今年的上马是“大型网友聚会”。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也在聚会上扮演了东道主的角色。“上马前几天特别忙,带跑友们出去玩,带他们去热门打卡点拍照、吃饭。但到了比赛的时候,朋友们都跑得很好,把我甩在后面。”
谈及自己4小时30分的成绩和朋友们的好成绩,曹薇薇不禁笑容满面,“这是我今年第一次跑马拉松,成绩比较理想,看到大家在马拉松比赛中跑得这么开心,我也很高兴。”
37岁的北京姑娘张维娅是第二次来参加上马,她上次站在上马赛道上还是2019年,当时跑完全程的她腿脚酸痛,身边的人都笑她“走路像我奶奶”。
就这样,“奶奶”成了她在跑步圈的昵称。时隔三年,“奶奶”张维娅重回上马。在她看来,上马的温暖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让她在熟悉的氛围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最惊喜的是,这次在33公里处又遇到了为我加油的女孩,还遇到了当年一起跑马拉松认识的跑友。”张维雅告诉澎湃新闻,只跑过两次马拉松,她就深深爱上了这场路跑嘉年华,“感觉像回家一样。”
马拉松赛道难度不一,评价也褒贬不一,但热闹的氛围、温暖的人情味总让跑者痴迷不已、不能自拔。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Jaime——这个在澳大利亚拥有200多名注册会员的跑步团体的创始人——在赢得上海马拉松赛后飞往上海,又在比赛结束后飞回澳大利亚工作的原因。
布雷(右)和威廉(左)。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泰国工作的澳大利亚人布雷和威廉虽然高呼“跑马拉松太痛苦了”,但赛后依然在终点展示区久久停留、不愿离开的原因。
今年上马首次尝试ITP(国际旅游合作伙伴)国际跑者体验项目时,丹麦老将罗恩诺便冲破重重阻碍,来到上海“圆梦”。
“我特别喜欢上海的城市天际线,希望通过分享这次比赛经历,能向全球更多喜欢跑马拉松的人推荐上海马拉松。”罗诺对澎湃新闻表示。
其实2019年他就中了签,但最终没能去,这次他想弥补遗憾,“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马拉松的热情,然后在个人网站上写下自己的马拉松故事。”
护送我们的人民警察。
“如果没有大家的支持,这个项目就无法启动”
每一年,赛道上总留下太多的故事,有的故事感人,有的故事催人奋进,有的故事热血沸腾,有的故事暖心肺腑。
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呈现给大家,与赛事“跑者第一”的理念分不开。
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上马组委会的用心——据官方统计,赛道沿线从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设有饮水站;从7.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设有饮水站;从12.5公里开始,共设置9个能量补给站,提供香蕉、巧克力、小蛋糕、能量胶等补给。
赛事起终点及沿途共设置医疗站49个,沿途配备36辆监护救护车,配备80人的骑行急救队、21个巡逻岗、230名急救跑者。
此外,来自上海10所高校的志愿者、约4600名“小摩托”也奔赴战场,分布在报名点、起终点等60余个不同位置。
“没有大家的支持,上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负责上马赛事运营的总经理朱俊伟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感谢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努力。
其中包括志愿者、医疗保障及急救人员、裁判、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此外,他还感谢了一直支持上马、刚刚加入上马大家庭的赞助商们。
“今年比往年多了5家赞助商,合作品牌数量的增加,说明外界看中了上马的市场和品牌价值,我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新增品牌包括中国太平保险及其旗下专业养老金融机构长江养老。
作为上海马拉松赛事的官方赞助商和保险服务商,中国太平洋保险旗下太平洋财产保险上海分公司为其设计并提供了总保额近200亿元的专属保险方案,不仅覆盖所有参赛选手,还覆盖所有赛事工作人员,保险服务涵盖人身意外险、公众责任险、意外医疗保险等各个方面,保障上海马拉松赛事的高质量运行。
长江养老副总经理李静。
“养老金管理是超越经济周期、超越生命周期的,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所以我非常希望把马拉松变成公司的文化和精神。”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携手上马,长江养老副总经理李静如此回答。
顾强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审计师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审计师顾强也持同样的看法,“上马长期稳健的赛事管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我们的企业文化非常契合,所以我们愿意继续与上马合作。”
中国太平保险及旗下长江养老保险不仅为参赛选手提供了全面的赛事保险计划,还组织了由90余名跑者组成的全程马拉松跑团、赛道边及起终点站150余名志愿者、赛道上两处加油站等志愿者为参赛选手加油。
杨雪燕。
长江养老“太爱跑”跑步队队员杨雪燕站在上马跑道上,“马拉松跑步,不仅考验运动能力,更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这和我所从事的长期基金投资管理工作高度契合,既需要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也需要有足够的决心。”
今天,又一届上海马拉松落下帷幕,但上海马拉松的魅力仍在持续发酵,它的细致、严谨、包容、热情,留在了每一位跑者的故事里,也留在了主办方、赞助商以及各方工作人员的努力里。
“上马品质”如同陈酿,越陈越香,下次开启时,将有更多人品尝到它的美妙滋味。